建院三十五周年校庆有感
赵国举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算来到此已35年了,35年前,53名热血儿女,响应党的号召,扶老携幼,离开了生活多年的繁华的大武汉,乘坐敞篷卡车来到了湖北的“西伯利亚”—十堰市,创建武医郧阳分院。在郧县五羊岭的简陋平房里,既搞教学,又干“革命“的度过了二个春秋。67年度,奉令移至十堰建校,当时十堰十分荒凉,白天“水”“泥”路,夜间狼嚎狐鸣。建校伊始,生活极其艰苦,肩挑背驮买柴粮。从未尝过粗粮的城里人,而今要吃包谷糁、红薯干;吃惯自来水的城里人,而今要到井里、泉眼里打水舀水吃;惯烧煤炭的城里人,而今要买柴烧灶了。这群学子都是有个性的中、青年人,他们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生活再苦也难不倒他们。在极其困难的环境里,他们边建校,边教学,有的除了教师、医生的身份外,还当过“采购员”、“炊事员”、“施工员”、“饲养员”、“管理员”等等。这些学子熬过了混乱的文革岁月,分院于71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生。94年我院正式批准入列,成为一座独立的高等医学院校,95年又开始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目前我院已是一个拥有普教、成教,多个系部的几千名学员的大学了。
记得在郧县五羊岭时,学生仅有二十个班,缺乏教材老师自己编,实习缺乏器材老师自己制;上课就是几只粉笔一张嘴。到了十堰,教学条件仍然十分艰苦,缺乏动物,老师自己养,四处找;缺乏器材,就因陋就简,以“土”代“洋”。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药理教研室为学生开出了蟾蜍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的示教,当时在省内医学院校里尚属领先,但整体来说,教学手段还相当落后。如今学院发展了,壮大了,大小教室就有几十个,其中还建立了十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大教室,多媒体教学形式已为很多教研室采用,教学手段正全面迈向现代化。
建院时,科研条件根本谈不上,连最起码的仪器设备都没有。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一辈的创业者不畏艰辛,“土”法上马,创造条件,迎着困难上。他们在“天麻药理研究”“赛庚啶抗心律失常研究”、“肺吸虫实验研究”、“人造关节临床应用”、“胃镜技术”、“蟑蜕汾疗破伤风”等等科研中作出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各种奖项,得到了各级政府肯定,为学院争了光。如今,学院已建立了不少研究所、室,研究条件真可说“鸟枪换炮”了,博士、硕士研究生,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正在科研中起着重要作用。我院自己培养研究生也逐渐崭露头角,一大批科技骨干正茁壮成长。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我院在科技进步中将作出重大贡献,灿烂的医学科技之花必然会盛开在鄂西北大地。
多少年来,郧阳医学院经过老一辈呕心沥血的创业,新一代开拓进取的奋斗,一幅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前途光明的新型的医学大学—郧阳医学院将像旭日一样冉冉升起,光芒四射,衷心祝愿郧阳医学院健康发达,以矫健的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
摘自《郧阳医学院报》2000年11月10日 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