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网
 首页  部门情况  历史沿革  精神传统  人物春秋  史海钩沉  史志典籍  流金岁月  VR校史馆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史海钩沉>>正文

到郧阳去 到山区去 到艰苦的地方去 到“三线”建设的第一线去

——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建院之初

杨桂元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1965年10月的一天,涂源淑同志(武医协和内科支部成员)找到我,很诚恳、亲切地告知,组织上决定派我到郧阳去创办分院。她说这是光荣的任务,基础支部、协和医院、同济医院还有许多同志去,办分院这是今后医学院的办院方向,要贯彻毛主席的“6.26”指示嘛!我听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组织决定,下去以后一定当一名好医生,为山区缺医少药的人服好务……

后来医学院、协和内科、内科团支部与要下来的同志相继照了相,开了欢送会。我也抓紧时间收拾行装,捆扎好书本,甚至连热水瓶和煤油灯都备齐了。

12月11号大清早4点多,大雾弥漫,内科团支部崔金镜(后到河南平顶山煤矿总医院任院长)、肖树荣(后任协和医院副院长)也起了一个大早,一直把我送到医学院行政办公楼,那里停了两辆满载去郧阳分院同志行李的解放牌大卡车,分别由我和基础部何盛耕老师“押送”。5点多钟,随着汽车发动机的启动和几声清脆的喇叭声,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挥手告别了同事,也告别了亲人,告别了武汉,路过东西湖向襄樊进发,直到下午5点,才到达襄樊车站,并住了下来。次日凌晨7点多,我们继续由襄樊赶赴郧阳,在光化(现老河口)过江,山渐渐多了起来,路也越来越窄,晚上9点钟天已漆黑,总算到了十堰“汽车站”—其实就是公路边的一栋砖木结构二层楼的小旅店,几盏煤油灯照亮着店堂。我由于怕行李丢失,找了一件厚棉袄,手里拿着一根铁棍在驾驶室里守了一夜。于12月13日大清早,我和何老师又押车直奔终点—郧县城(即当时郧阳地委行署所在地)。由于土公路只能勉强对开两辆客车,因此一路缓慢地向西北驶去,待上午10点左右,车总算到了郧县城关汉江河南岸的三官殿码头。汉江水清绿清绿的,悠悠地向东流去,我坐在驾驶室里眺望江北的郧县老城,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这将是我们筹办分院的“根据地”啊。郧县城(老城)不大,一片青灰灰的砖瓦房的北面突显出一座淡黄色的塔楼,路人告知那是“教堂”。车由渡船过江到达北岸并沿着去郧西县的土路行进约30分钟停了下来。路边早有人站在那里叫道“到了”、“到了”,我和何老师马上下车迎了上去,那位长者叫闫喜范,是由郧县人武部专业的校级军官,到分院办公室任副主任,专程来接我们的。他身后还有一群早些天报名来上学的学生,是来帮着搬运行李的。当我们驻足四下环顾时,发现我们行车方向的左边(西边)约400米处就是流淌着的汉江水,而右边(东边)则是一座约200米高的山,山顶上有一座二层楼的房子,闫喜范告诉我们那是县林业局的房子,里面腾出了一楼已安排了教师住,分院就设在这山这楼的那边(东边)的一片山坳带山岗叫黑石窑的地方——因这里的东北方便是一座野狼经常出没的布满黑黝黝石块的大山而得名。

我们大家和来的同学,一起动手搬着一件件行李,沿一条崎岖的约600米长的山路费力地攀登而上,来回往返了不知道多少次,虽是深秋天凉,但各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近傍晚终于将满堆堆的两大车行李搬运完毕。

行李都按事先排好的名册对号入座,住房单身约4-5平方米大小,有家眷的最大的也就10来平方米。分院的同志共分三片居地:一片在林业局楼下及其东面山坳里入郧县医院新城住院部的地方(郧县医院为支持办分院把这处干打垒房子的前部分约200平米借给分院,其中西头100平米左右的几间房子作行政办公用,东头100平米左右的10间小屋则安排给职工当住房);另一片是几家分住在郧县新城的民房;第三片是几家住在郧县医院老城住院部腾出的几间房子里。

12月15日,办分院的“大队人马”由副书记张林雪、副院长项仕孝带队,还有徐标秀、周裕清、贺维新、桂世澄、章道熙等,老老少少一起由武汉出发,路经襄樊、丹江口,也向郧县奔来。记得大约是12月17或18日上午,我们先到的同志都赶到三官殿码头区迎接他们。

约10点只见客车到达,为首下来的是项仕孝教授和张林雪同志,他们乐哈哈地率众“部下”与我们会师,大家互致问候就过河到了郧县西门码头,那里早有郧县人民医院才买的一辆小救护车,把大家按三片住处接送了过去。

党支部很及时地把大家安顿下来,没过几天分院首届“社来社去”医疗专业大、中专班就开学了。基础课教师立即投入教学,临床老师主要都到郧县人民医院上班,从新城住院部到老城约有10里路,夏天顶烈日,雨天走泥路,雪天踏冰凌,日复一日,十分艰苦。我被分配在新城门诊部,“单枪匹马”,独挡一面。全院领导、教师、职工中,年轻的都和学生同住一室,以地当铺,以草为垫。所有同志都经常参加基建,抬石头,扛木材,拉板车,挖基地……

教学上更是从零开始,养动物,制教具,做模型……生活上点油灯,饮山泉,吃薯干……

总之,再苦再累,同志们也没有被吓倒,恰恰相反,困难磨砺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凝聚着我们……分院艰苦的创业从此开始了。

1967年,郧阳地委为更好地支持二汽建设,从郧县搬到了十堰,3-4月,我们也离开郧县,借到十堰区卫生院在十堰垭子上的10来间土屋办医院,正式的分院附属医院算是开了张,我们以竹棍做床架、棕片为床垫当病床,竹竿做输液架,马灯、手电做照明灯,布蓬搭建手术室,用手提便携式高压锅消毒,几台老显微镜和简易离心机做化验……从此我们又开始了办正规附属医院的艰难历程,于9月经过多方努力,我们终于在三堰一处叫大沟的地方建设了属于分院自己的附属医院和分院的基础教学用房及住宅。附属医院建在现太和医院门诊部为中心的那块地盘上,由砖和坯构建,有400平米左右。基础部与附院之间就以现在的“同济路”而相邻。基础部这边则盖了几栋平房做教室,还盖了一间大些的号称“大礼堂”,另有几排平房做职工宿舍。

医院初办时设备虽然十分简陋,但由于有武医下来的这批业务骨干的过硬技术,又传承了同济的严谨治学、行医作风,故此在十堰享有盛誉、不仅承担郧阳地区的医疗工作,而且临近省份也有不少患者慕名而来,加之我们还同时承担了二汽、一零二这些三线建设大单位的医疗工作,疑难危重病患者很多,因此十分繁忙,那时又无血站不少同志为抢救病人,多次献血。并且当时护士人手不够,医生都参加“医护一条龙”,除医疗工作外还要做许多护理工作,恰巧那时文化大革命停止大学招生,1968年最后一批学生毕业后,基础部老师也来支援我们临床工作。直到1971年允许工农兵上大学时,他们才离开临床。

这期间即1969年初夏,分院同志为到五堰公路总段救火,车行至现十二中处,不幸翻车,多人受伤,解剖贺维新老师当场牺牲。

到1972年省防疫站的一批同志也来郧阳依托分院开设护理中专班……

从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除做教学、行医疗、办行政、搞建设要经受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外,在那个特殊时代里还要遭受以“整人”为中心的批斗、改造、下放进干校等无休止的折腾,甚至孱弱的分院还要往下办“分校”以示“革命到底”……同志们虽然面对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磨难,但仍毫不气馁,始终不肯低头,大家的精神支柱和共同愿望只有一个—一定要把分院搞好!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1977年全国大学恢复了高考招生,已办学12年的分院终于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春天,招收了第一届医疗系本科学生。

虽然往后还是遇到不少困难,学院毕竟通过教职工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全国高校的行列里站稳了脚跟,并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回顾过去的40年,看着现在学院、附院的建设规模、办院水平、办学特色和发展态势,让人感慨万千!我们深感人活在世界上就得有一种精神,有一种信念,有一种追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大家都能精诚团结,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不仅一定能克服而且一定会创造出丰硕的成果;另外我们深感我们这一代建院的老同志们是幸福的,因为上苍有眼,在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之中,我们有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机遇和福分!虽然我们的确吃了不少苦头,为建设学院、医院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但我们不后悔,我们感到我们这一辈子活得值!

每当看到学院、医院目前的大好形势,了解到今后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怀念那些为学院、医院建设而故去的同志。有理由坚信:只要传承老一辈那种拼搏精神,年青的一代一定会比我们过去干的更好,一定会以更大的成绩来告慰已经谢世的同志。

学院、医院将迎接更大的挑战,而且必将会取得更辉煌的下一个40年。

摘自《郧阳医学院报》2005年5月17日 第77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湖北医药学院校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