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网
 首页  部门情况  历史沿革  精神传统  人物春秋  史海钩沉  史志典籍  流金岁月  VR校史馆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史海钩沉>>正文

郧阳医学院的春天

——改革开放初期的郧医校园

王建国

一九七八年是打倒“四人帮”后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从此,科学的春天、教育的春天、希望的春天、郧阳医学院的春天已经来临!当时,我院(原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在校生有恢复高考后凭分录取的七七级本科班、七八级本科班和七六级工农兵学员以及相应的几个卫校中专班等。因为新旧交替,时代更新,校园里总是闪烁着两道不同的风景线:一道是工农兵学员朴实、成熟和茫然、自卑的目光;一道是高考录取生的喜悦、活泼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他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衣衫等也给大学校园描绘和留下了一张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特殊画面.

 一、学生与灯光球场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应该说大都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所以他们最懂得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爱好什么、渴望什么、珍惜什么……。笔者因刚好在一九七八年就来到了大学工作,所以今天借校庆四十周年(1965年11月8日为郧阳医学院的建校纪念日)之际对上述问题替他们作一个回忆和回答,并以此期待着对现在的大学生们有一点一滴的启示。

十年文革,没有书读,没有学上,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们因饱尝过文革之苦,所以他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酷爱学习。为了在二十世纪末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为了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殷切期望,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和事业,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当然,一九七七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不是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并未把校园当成脱离社会的世外桃园。实际上,他们除了努力学好专业外,课外也有很多爱好,如在我院学生中,最热门的书是《英语九百句》、《第二次握手》、《班主任》和发表有所谓“伤痕文学”的文艺杂志和小说刊物等,其最有代表性的是那几年出版发行的《收获》、《十月》、《当代》和《人民文学》等。为了学英语,同学们用的最昂贵的工具就是录音机,而且大都是日本产的进口货。在穿戴方面,手表、皮鞋已经开始流行和普及,但价廉物美、结实轻便的解放鞋仍然发挥着现在旅游鞋的作用。虽然西装和羽绒服等已开始在校园露脸,但中山装、军大衣等仍是男生们春秋季节和寒窗保暖的必备服装。

灯光球场位于现基础医学院门前,共有三个篮球场并列。别看它面积小,历史上却集中了全院师生员工的身影,记载着每学年难以忘怀的故事。无疑,灯光球场的主要职能就是进行篮球训练和篮球比赛,当然也是上体育课的地方。但由于受当时学校条件所限,这里又成了召开全院师生大会的广场,成了举办文艺活动和联欢晚会的露天表演大厅。那几年,做广播体操十分普及,学校当然就更不例外了。因此,每天早晨和上午课间操时间,广播操的乐曲就通过高音喇叭响彻在校园上空,这时,同学们大都会自觉地集中到灯光球场伴随着音乐做广播体操和进行体育锻炼。

改革开放初期,电视机还是一种奢侈品,别说彩色电视机,就连黑白电视机也因商品少、价格高而很难买到,所以看电影就成了人们最大的业余爱好。这样,灯光球场又成了学校的露天电影院。一般每个星期六晚(那时一星期只有一天假),学校都要在这里放一场电影。

所以对于忙了六天教学工作和专业学习的师生们来说,星期六晚上心情就显得格外的轻松和快乐,那种自带凳子看电影,周末欢聚在一起的和谐幸福的感受,恐怕现今的青年朋友是体会不到的。

另外,学校工会当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因为看的人多,所以一到晚上,特别是节假日,管理员干脆就把电视机搬到室外,这样,学生和职工就围成了一片,争相观看和关心着那个年代发生的一系列大事。如实况转播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四人帮”和林彪集团受审等。至于电影、电视剧和流行歌曲,最令人关注和最吸引人的恐怕要算改革开放后首批从日本进口的《追捕》和《望乡》以及国内以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题材拍摄的影片《窦娥冤》、《牧马人》和《天云山传奇》等等。那时的大学生也喜欢流行歌曲和追捧明星,特别是电影插曲、轻音乐等。如《妹妹找哥泪花流》、《太阳岛上》、《祝酒歌》、《乡恋》等等,至今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仍然是爱不释口、百听不厌。李谷一、刘晓庆、邓丽君、唐国强、蒋大为、高仓健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教师与三层楼

原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简称为分院、武医分院或武医郧阳分院)教学人员大都集中在院内唯一的一栋教学楼——现改为“勤政楼”的原名叫“三层楼”的楼房里办公和教学。“三层楼”西头实际上有四层,最上层只是一个大教室,而东边,虽然只有三层,面积却要大得多,而且各个教研组(当时还不叫“教研室”)的办公室、实验室和小教室大部分都在那里,所以从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开始,大家都习惯地称这座楼为“三层楼”。

在那个年代,人为的冲击已使“三层楼”遍体鳞伤,可自然灾害并未因此而得以幸免。“三层楼”因处在十分狭窄的“夹皮沟”底(下文将介绍“夹皮沟”的情况),加上没有任何防洪设施,所以这里每年都要遭遇水涝之害。而且,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劫难仍然时有发生。

记得在一九七九年暑假的一个下了一整夜暴风雨后的星期天,因空气特别舒适,笔者就没有外出,一大早就来到“三层楼”的二楼办公室看书。但刚刚打开门窗,就忽然听见解剖学教研组的项士孝教授在楼下呼喊:“小王、小王!快下来帮帮忙,一楼解剖室全被淹了!”

笔者迅即跑下楼梯,到解剖室一看:一片狼藉!除各种教具、挂图等都横七竖八、东倒西歪地躺在泥浆之中外,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平时密封甚严的地下池子里却裸露漂浮着几具一丝不挂的尸体!项教授急忙解释说:“尸体池灌满了泥水,现在急需把里面的尸体全部捞出来,否则,分院的损失就大了!”这样,笔者就和后到的一位老师同项教授一起忙了一整天,才把二十多具尸体从极其刺鼻、极端刺眼的灌满了泥浆的福尔马林尸体池中捞(与其说是“捞”,不如说是“抱”)了出来,并进行了清洗……。说实话,因笔者原毕业于师范院校,以前从未接触过福尔马林,从未碰过死人!更未抢救过这么多的尸体!所以这一天,这种感受,真是一言难尽,刻骨铭心,实在是终身难忘!

如今,洪水已经撤退,暴雨已经停息,昨天也已经消失。二十六年前发生的虽然只是一场“救尸”之战,但历史却记下了那惊心动魄且永远也抹不掉的一页。

风吹雨打不动摇,中流砥柱傲苍天。改革开放初期,“三层楼”成了我院教学、教研和科研的中心,成了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摇篮,成了鄂西北最早最高的象牙塔。在这里,它直至送走了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在这里,它迎来了恢复高考后一届又一届的新生;也正是在这里,新一代的医药专家和教授二十多年来不断地成长,教师队伍不断地壮大,教学科研成果不断地涌现。

而今,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职员工,全部都过了不惑之年,其中一部分已知天命,一部分已退休,一部分已调到外地,还有一部分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包括上文所提到的我院师生最尊敬的项士孝教授也早已去世)!笔者写到这里,泪水止不住地洒满稿纸……,这一段就不多写了,敬请借用“此处无声胜有声”来和读者共同思考吧!

缅怀先师酬壮志,扎根山区展鸿图。翻开校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建校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年中,武医郧阳分院的教职员工都是在默默地不停地奉献。那时,每人每月的工资都长期停留在50元左右,但却没有谁为了名,为了利,为了荣誉而去斤斤计较。况且那个年代从来没有评奖、评优、奖金、福利、竞职、提升等等因素存在,但他们却能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甘愿用青春和生命为郧阳医学院的今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至1981年,郧阳医学院首批先进工作者才第一次出现在光荣榜上。从此,也拉开了每年度的评先进,评优秀等诸类活动的序幕。

三、宿舍与食堂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校到整个七十年代,武医郧阳分院的学生宿舍和教职工住房都是以干打垒平房为主,甚至还有数量不少的油毡芦席棚,而且较为分散,这里一块,那里一块。为了便于区别,师生们就根据其各自的建筑特征和地址方位,习惯地给它们起了一些形象的名称,如“夹皮沟”、“三层楼”、“体操房”、“老门诊”、“二十四间”、“二十六间”等等。这就是当时的门牌、门栋和村庄。

在这里,主要回顾一下“夹皮沟”的情况,就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到当时我院的职工和学生是如何克服困难,苦中有乐,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的。

大家都知道,“夹皮沟”是著名作家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里的一个地名。因对险山野沟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武医郧阳分院的主要宿舍区又处在十分荒凉的偏僻山沟,所以师生们由此联想而诙谐地选取了这么一个既有名气又很风趣的地名。

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的“夹皮沟”位于现学校大礼堂位置及以上被挖掉的山头和平为体育场的那一大片土地。这里原来仅有一条樵夫上山砍柴踩出的荆棘丛生和乱石成堆的羊肠小道,而山沟东边又为几座大山所阻挡,所以这里只要有暴风雨,洪水就会向下向西倾泻和漫延,最后汇聚百二河。而武医分院的校舍又恰恰处在沟下较平坦的地方,因此,只要山洪暴发,必然首当其冲。

“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倡导的干群关系。郧阳医学院在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生活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时,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粮油、副食、蔬菜、猪肉,甚至连肥皂、火柴等都是定量供应,布票仍然是每人每年一丈五尺,而且是人人平等,一视同仁。既是到了年关,为了照顾老教授和老干部,也只是多给每人分二十斤平价花生而已(三角七分一斤)。

武医郧阳分院原有一个学生食堂和一个职工食堂,虽然都称作“食堂”,但实际上就是买饭的地方,没有“堂”可言,更没有现在漂亮的饭桌和凳子,当然就更没有电视机、空调和宽敞的大厅了。不过,那时的食堂和现在的食堂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就是不是以盈利为目的。食堂不但能提供同餐票等值的伙食,同时,它还兼顾着职工的“福利”。因为计划供应的食品难以满足群众需要,特别是蔬菜,学校对面的唯一的一个国营菜场经常需要排队或处于无货等候状态。所以食堂就想方设法经常给职工以批发价供应着各种蔬菜和食品。而且不厌其烦,年年如此。

四、母校与家园

母校——家园!这是世界上对学校最亲切、最热爱、最崇高、最眷恋的称谓。无论是一届届的学生,还是一代代的教师,有谁没有对学校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今天,盛开的鲜花已万里飘香,改革的硕果已挂满枝头。扩建后的郧医校园及其附属太和医院(三甲医院)高楼林立,青山环抱,绿茵花树,栎波松涛,昔日的“夹皮沟”周围与西侧已以崭新的面貌和雄厚的实力成了鄂西北名符其实的大学城和医学城。过去,我们陋居山沟流血汗,而今,我们登楼放眼览群山。山里有城,城在山间。山花竞开,山鸡不眠……。如果诗仙李白能看到郧阳医学院独特的风景以及现在的发展和变化,他一定会作出“校园美景道不出,师生已画在卷中”的佳句。

展望未来谱新曲,汉水群山歌声起。四十周年颂摇篮,人才辈出新世纪。

作为郧阳医学院的一名教师,一名学生,一名员工或者一名退休老职工,以及一名远在异国他乡的往届毕业生,难道你不会为自己的志愿和选择而感到欣慰。难道你不会为郧阳医学院的欣欣向荣的今天和蒸蒸日上的明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吗?

郧阳医学院——我的春天,

郧阳医学院——我的母校与家园,

郧阳医学院——我爱您!

摘自《郧阳医学院报》2005年9月26日第79期和第81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湖北医药学院校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