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网
 首页  部门情况  历史沿革  精神传统  人物春秋  史海钩沉  史志典籍  流金岁月  VR校史馆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春秋>>正文

风雨四十

赵国举

我出生于河南淅川赵庄村,家境比较贫寒。1951年考入中南同济医学院,1956年毕业并留校在药理教研室任教,主要从事中枢与心血管药理研究,也涉足有机磷毒理研究。吕富华、胡崇家、江明性等几位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教研室浓厚的科研氛围,对我的一生影响深远。同济医学院近十年的工作经历为我以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65年同济要在郧阳办分院,我也在赴郧同志之列,离汉前全体赴郧同志在基础部门前与院、部领导合影留念。

建院初期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教材自己动手编,我与任世兰老师编写了近30万字的《药物治疗学基础》。利用狗、兔开展血压、利尿等示教活动。除教学外我们还要参加建校劳动。

1966年中期文革开始,一切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1968年初,二汽在十堰建厂,分院也由郧县搬到十堰。不久学校停课闹革命,基础部教师或搞基建或在附院上班,我先到药剂科后转内科。有时还协助王克亚同志搞一些教学行政工作,如多次到荆州地区检察督导学生的实习。

1971年分院恢复招生,我与任世兰老师回到药理学教研室,以后罗光构、兰星莲、于龙顺、吴绍光、裴宁等相继加盟。教研室同仁为了创造教学和实习条件,自购自养动物,有时还夜提手电,自捉蟾蜍;自制简易设备,如镇静、镇痛装置,前置放大器,微量注射器等。使分院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出了较高水平的实验。由于工作需要我们还开展了天麻的药理研究,配合麻醉科进行了“麻醉机制与神经递质关系”的研究,与妇产科协作开展了“天花粉的引产机制”研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科委要求,我们还开展了“人培天麻与野生天麻中枢药理的比较研究”。

1978年湖北省召开了全省科学大会,我荣幸作为代表参加了大会,并受到表彰,被授予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省劳模待遇)。1978-1986年,除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外,科研上主要集中于天麻中枢药理的系统研究,此项工作得到了省内外有关单位的支持与协作,省内有医工所、房县制药厂、医院药剂科,省外有吉林医学院、昆明制药厂等。本课题系省科委专项研究项目,我们取得了多项成果,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的工作论证了人培天麻可代替野生天麻,为打开国内外销售渠道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湖北日报(1983年5月1日)头版作了专门报道;该项成果获郧阳地区科技二等奖,同年获吉林省科技二等奖(与吉林医学院协作)。与昆明制药厂协作开发研究乙酰天麻素,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这一阶段我还主持了递质与针麻关系的研究、天花粉对子宫作用的研究等科研工作。论文主要登刊于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武医学报、中药药理与临床等杂志。此时期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教研室获湖北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称号,我个人获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列入地区拔尖人才。此时期行政上还兼任教务处副处长、学报副主编(后任主编、名誉主编、顾问)。

1986年至1995年我的科研方向集中于颅通定(左旋四氢巴马汀)、赛庚啶的药理作用研究,侧重于它们与5-羟色胺受体之关系。本课题是省科委与教育厅资助项目,成果于1992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中膜片钳子技术与工作达国际先进水平。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等刊物,有的在国际会议交流。

我个人在此期间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省药理学会常委、地区药学会理事长、省职称评委等职。

1986年至九十年代中期,我担任教务处处长职务,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曾获湖北省先进管理者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开始担负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毕业学生5名,其中3名博士在读。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氢石蒜碱等对脑缺血、缺氧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他们的论文已深入到细胞及分子水平,受到好评。我参编了《实用新编药物学》(江明性主编),约10万字,还担任了《药理学应试指南》等多部著作的副主编,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100余篇,不少文章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2002年被学院授予“老干部老教授标兵”称号,被十堰市授予“老干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校庆之际,回首我在郧医40年来的风雨历程,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就草就了这篇回忆录,并附上拙诗一首,聊表寸心。

风风雨雨四十载,艰苦创业披荆棘。

如歌岁月堪回味,喜看来日硕果累。

摘自《郧阳医学院报》2005年6月20日 第78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湖北医药学院校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