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炷成灰泪始干
编者按:我院入列工作,不仅关系着我院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关系着每个职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无论是老一辈建院者们还是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都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今天,愿望终于实现,梦想变成事实,透过激动的泪水,穿过快乐的人群,我们又仿佛看到了昨天艰辛的一幕,仿佛又看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老一辈创业者们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身影。他们这种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郧医后来者学习、继承和发扬!在此,我们编发他们为学校入列联名撰写的呼吁信,相信您读后一定会有所感触有所启示有所收获。
从报上惊悉最近有11所院校已列入国家普通高校序列,而我院未能跻身其列。我们——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建院创业的一批老教师、老职工已到人生暮年(年龄最大的68岁),我们劳心瘁力、奔走呼号在所不辞,诚恐夙愿化为心腹憾事,而不得不向各位领导发出忍泪失声的呼喊:请将我院列入国家普通高校序列,让我们有张“户口”!我们年复一年地期待,年复一年地请求,我院已经存在了28年,我们已经等了整整28年!这是两代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啊!
1965年秋,根据湖北省人委[65]171号文件,我们一行53名职工,辞别母校武汉医学院,携妻带子长途跋涉来到与川、陕、豫三省毗邻的鄂西北郧阳专区。在无校舍、无医院、无住所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们进行了艰苦的创业。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教授、老干部,还是年轻的教师、医生,都齐心协力各尽所能。脱坯砌墙,砍树做梁,拉车运输,风餐露宿,终于在党和人民的支持下,使学院和附属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1965年12月我们招收40名医学专业大专班学员开始,无论是在天下大乱的60年代末,还是在“四人帮”横行的七十年代,为了发展鄂西北医学教育事业、改善三线和山区人民缺医少药的状况,我们不改初衷,没有停止办学和建院。1965年底至1976年间,我们共培养大专学生586名和中专学生1260名。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院即恢复本科招生,招收本科生120名。以后逐年有所发展。现设有五年制医学、麻醉两个专业和一个专科三年制医疗专业。在全省现有16个招生点中,我们已有13个招生点,毕业生分配方向绝大部分在省内各地,也有部分派往国内大部分省市。现在校生已达1400余人。我校重视英语教学,1990年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比1987年增加了100%。我校一直采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大纲,坚持德、智、体全面培养,曾在全省医学院校统考中获一、二名。在业的学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163名,其中26人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还有一些毕业生获得了医疗器械国家发明专利。我院毕业生遍及全市,有168名毕业生担任处长、科长、科室主任,在郧阳地区县乡两级医院院长、副院长、卫校校长就有57人。学院在28年办学中,注重自身的发展,不论从领导班子还是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有办本科院校的基本条件。
风风雨雨的28年,含辛茹苦的难忘岁月。我们建院创业的老一代腰身渐渐佝偻,青丝变成了白发。更有甚者,我们中间有人由于长期从事外科,受放射的影响致癌而献出了一只臂膀,有人从大城市到山区办院,终其一生还未见到学院“正名”。各位领导,古人为着企盼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只是个人的情感,何况这是人民的健康事业、几代人的愿望!就是这件事把我们老教师、老职工的心紧紧揪住,每日每时都在为我院没有正式进入国家普通高校序列发愁。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死不瞑目!我们这些人不曾为个人的名利如此奔波,也不曾为自己亲友的谋事而牵挂到如此程度,更不曾因南方的优裕环境而动心,其所以牢牢扎根于鄂西北这块土地上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民需要我们办好医学院!我院解放前留学德国、瑞士的博士项士孝教授(曾是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来到这里后,却再没机会带研究生,以致项老在去年因病辞世之际,还在嘱咐“学校正名要抓紧”。他离别人寰,却带着终天之憾。还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儿科主任桂世澄教授、省政协四届委员会委员、麻醉医学付南安副教授,曾数次在与会期间提案请求。28年,作为一个人也该30而立了,何况是一所从荒山野地中崛起的医学院呢?我们盛年已经献出,还能等几天?我们流血流汗不怕,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也不怕,唯独怕一腔热血白白泼洒!怕28年的夙愿化成终身之憾!
各位领导,古人王勃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将会这样为事业赴汤蹈火,肝脑涂地!我们在工作中呼吁,我们在呼吁中加倍努力地工作,请听听我们的呼声,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学校尽快进入普通本科院校之列!
1993年
摘自《郧阳医学院报》1994年5月15日 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