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网
 首页  部门情况  历史沿革  精神传统  人物春秋  史海钩沉  史志典籍  流金岁月  VR校史馆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春秋>>建院元老>>正文

54位建院元老简介

(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蕾萍  1943年3月生,女,汉族,吉林怀德人。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基础医学部技术员。1983年调离。

王克亚  1930年8月生,男,汉族,湖南长沙人。195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1951年参加工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1月,为支援山区医学教育事业由武汉医学院调往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1966年至1979年任武医郧阳分院教务科副科长;1979年任教务主任;1981年4月至1984年6月任武医郧阳分院副院长;1984年7月至1990年任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1971年起,除了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郧阳地区卫校开办的五个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从1977年起,担负起本科教学的管理工作和职称评定工作;1990年退休后,承担了新开办的《医疗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医疗保险学》的教材主编和教学工作。1989年9月,被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颁发纪念奖章。

王锦荣  1936年10月生,男,汉族,广东梅县人。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基础医学部病理教研室讲师。1982年调离。

王德珍  1929年11月生,女,汉族,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长期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甘秀珍 (1918年1月—),女,湖北武昌人。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工人。

石凤彩 (1930年2月—2008年12月),男,汉族,河南孟津人。1940年毕业于孟津市南石山完小。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长期从事物资供应工作。

史华 (1912年10月—1996年8月),男,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革命。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生前历任河北丰润县小党峪、石佛寺、护国寺等小学校长、教员、丰玉遵联合县县委组织部干事、冀东区第一期建国学院部务股长、第四野战军后勤卫生部第十医院管理科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总务科长、中南文化教育委员会行政科长、中南同济医学院事务组主任、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一医、二医院总务科长、郧阳医学院院办副主任。

冯家贵 (1926年10月—1998年2月),男,汉族,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1953年参加工作,武汉医学院炊事员,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长期从事炊事员工作。

毕可容  (1929年2月—2022年4月),男,汉族,山东文登人,副教授。195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在基础医学部病理解剖学教研室任教,长期从事病理解剖学教学工作。有《激素对血糖浓度的居间调节》、《40例绒癌及恶性葡萄胎的追踪分析》等多篇论文发表。

朱志佐  (1932年2月—2023年1月),男,汉族,湖北沔阳人,高级实验师。1958年肄业于武医学院业余医大,中国生化学会会员暨湖北省生化学会会员、市民盟支部组织委员暨郧阳医学院太和医院民盟小组组长。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脂质含量的分析》1984年在《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发表,1984年获武汉市科协三等奖,1985年获郧阳地区科研成果三等奖;《黑木耳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脂质含量的影响》1986年在《临床心血管杂志》发表,获郧阳地区科研成果二等奖;1986年编写《生化实验讲义》;《郧阳地区青少年长跑运动员竞赛前后血乳酸值的比较分析》1986年在《武医分院学报》发表,1992年该文由市体委推荐参加全国第二届农运会农村体育科学论文交流。《黑木耳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1990年在《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发表;1991年1月由湖北省卫生厅组织国内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1992年在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脂血乙酷胆碱酯酶和丁酷胆碱脂酶活性同步测定法》1991年在《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发表,1991年获湖北省武汉市科协三等奖;1992年该文纳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列为中国科技论文。1983年评为郧阳地区教育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评为市民盟先进盟员。

朱丽玲 (1929年10月—2012年9月),女,汉族,湖北武汉人。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基础医学部病理生理教研室技术员。

任世兰  (1936年2月—2016年8月),女,汉族,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教授。1953年毕业于湖北省药检专科学校。退休前主要研究课题为“天麻的药理研究”,是省科委专项研究项目、地区重点科研课题,1983年获郧阳地区科技二等奖。1978年与吉林医学院协作开发天麻注射液;1983年获吉林省科技二等奖;1985年与昆明制药厂协作开发乙酰天麻素通过省级鉴定;赛庚啶的心脏作用及其抗心律失常的药理研究为省科委及教委资助项目,1992年经湖北省鉴定,其成果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1993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二氢石蒜碱抗脑缺血损害的研究获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已完成大部分的研究内容,为该药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理治依据。《赛庚啶对豚鼠乳头肌的收缩性与动作电位的影响》、《5-轻色胺对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的影响》两篇论文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任泗兰 (1926年3月—2010年2月),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初中学历。武汉医学院基础部化学教研组实验室员工。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长期在后勤从事保管员工作。

刘仁幼  1932年9月生,女,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妇产科医生。1972年11月调往湖南长沙铁道学院。

刘晋森  1937年11月生,男,汉族,广东大埔人。1957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从事体育教育工作。1983年调离。

江先福  1940年7月生,男,汉族,湖北丹江口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1963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经济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任郧阳医学院人事处处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1965年12月到武医郧阳分院,任政治课教师兼共青团工作8年,后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撰写了《新劳动价值与货币论》的著作,2002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新劳动价值与货币论)一书提要》由红旗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等发表。该书与提要已被9家评为特等奖,18家评为一等奖。论文《对资本主义经济新的剖析》已在国家级出版的书中发表,并被1家评为特等奖,2家评为一等奖。

孙鹏飞 (1933年1月—2016年8月),男,汉族,江苏松江人,副教授。民盟十堰市盟员。195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任基础医学部生理教研室主任。科研论文《高温作业对肢体血液量的影响》、《高温作业对工人机体代谢的影响》、《梅花针刺激疗法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等在《武汉医学院学报》发表。

严天赐 (1928年1月—2014年10月),男,汉族,湖北汉川人,教授、主任医师。195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附属太和医院耳鼻喉科创始人。湖北省耳鼻喉科学会委员、《临床耳鼻喉科杂志》编委、中国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1982—1984年)。积累了40余年的临床经验,对耳鼻喉科的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症的诊断、治疗及抢救经验丰富。

苏英  1940年4月生,女,汉族,河北唐山人。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从事过学生辅导员、基建工作、外科、牙科护理等工作。

李本富 (1931年12月—2013年2月),男,汉族,湖南邵东人,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1957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卫生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曾任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传染科教研室主任、郧阳地区医院内科党支部组织委员。从1957年毕业至1993年退休之前,一直从事医学教育及临床医疗工作,发表论文多篇。

李加珍  1934年4月生,女,汉族,湖北恩施人,副主任护师。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曾任原郧阳地区医院护理部主任,省护理学会理事、地区护理学会理事长。

杨桂元  1939年10月生,男,汉族,江西南昌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任郧阳医学院院长、附属太和医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高血压病、冠心病的防治,共撰写论文44篇,主要有《镁盐治疗快速性心律正常》;《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和二病并发患者的心功能比较》;《宽叶缬草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等在国内产生极大影响;主编《医嘱大全》。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对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危重病的诊断抢救有深厚知识和技能。教学44年,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深得学生好评。曾任全国无创心功能学会副主任委员、省心血管病理事会常委、郧阳地区医学会主任委员。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教育先进劳动模范,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肖瑛  1935年10月生,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教授。1959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任基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湖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化学会会员;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研究。发表论文11篇,科研成果“黑木耳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经湖北省卫生厅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获郧阳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并获1992年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吴文斌 (1931年2月—2016年12月),男,汉族,湖北武汉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高级医事检验专业。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历任基础医学部副主任、院办副主任、院工会副主席、院工会主席、原郧阳地区桥牌协会主席、院体育卫生委员会副主任。

吴雅兰  1935年12月生,女,汉族,湖北沙市人。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从事儿科及儿童保健工作。曾任原郧阳地区医院儿保科科长。

何盛耕  (1932年11月—2020年4月),男,汉族,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57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任基础医学部主任,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发表《肺表面活性物质若干问题》、《湖北省郧西县地甲病及克汀病患者服碘盐后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研究》等多篇论文。自编教材《应激》一章,并引进“全身性炎症综合症”概念,分别先于当时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编入相应的内容。1986年获郧阳地区先进教师、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

余开森 (1924年1月—2017年10月),男,汉族,浙江桐乡人,教授、主任医师。1948年7月和1955年2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历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医疗系主任,消化内科主任,消化研究室导师、附属太和医院院长及名誉院长。曾任湖北省医学会理事、省内科学会理事及顾问、省消化内科委员、郧阳医学会会长、十堰市医学会顾问、全国胃肠电与运动研究会委员、国家高科技开发区合肥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技术顾问、美国国际胃电图学会(IEGGS)会员。在各级杂志发表论著译文和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100多篇。曾参加《中国百科全书•消化病学》条目的撰写;参编《胃肠电图临床手册》,《国内胃肠电研究现状》,《消化道电活动及临床应用》,《消化道生理及病理生理学》,《胃肠电及胃肠动力研究》,《消化道电活动的基础与临床》等书并分别担任编委和副主编。参撰《门静脉高压症》,《肝脏病学(第2版)》等专著。其胃电图(EGG)的临床应用,五肽胃泌素法胃酸分泌试验,胃生物电(GBE)的应用研究,肝癌特异蛋白(HCSP)测定的诊断价值,结肠电图(ECOG)的临床应用等科研成果,均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获得同行专家的好评。并多次分别获得湖北省科协、卫生厅、地市科委的科技成果进步奖、甘肃省高教委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论文奖等。《胃生物电反馈治疗对胃基本电节律的驱动效应》入选国际胃电图学术年会汇编。余的业绩被刊录于《中国名医列传》、《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中国大陆名医大典》、《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世界科技专家与人才》等书籍。获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沈志远 (1925年11月—2018年6月),男,汉族,江苏苏州人。1939年肆业于苏州安定商职学校。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长期从事会计工作。

张玉枚 (1934年10月—2014年5月)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为眼科医生。曾任中华医学会湖北郧阳分会眼科组组长。撰写眼科方面论文多篇。曾调查研究十堰地区青少年学生近视发病率,分析有关近视发病原因,并找出了保护学生视力及预防近视的综合措施。

张林雪  1933年10月生,女,汉族,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教授。1957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任郧阳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委员、湖北省核医学及放射防护学会委员。长期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发表《湖北省郧西县地方性甲关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患者食碘盐充的碘代谢和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研究》、《电刺激正常大鼠心脏颤阈值的测定》等多篇论文,其中《手术应激时血清TSH、T4、T3、rT3的变化》评为1988年省病生学会优秀论文;《缺碘性疾病防治达标后碘酸钾加工碘盐适宜浓度的研究》在1989年4月天津召开的亚大地区(AOTA)碘缺乏病国际会上交流;《α和β受体阻断剂对大鼠室颤阈值的影响》在1992年北京国际心脏研究学术会议交流,并载入《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7月获湖北省科技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电针刺激穴位对大鼠心脏室颤阈值的影响》在1993年7月得到第五届美国中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针灸及中医学术会议邀请交流,并被Medline(美国)摘录。1986年获湖北省防治地方病先进个人。

张育根 (1928年11月—2008年3月),男,汉族,湖南浏阳人,教授、主任医师。195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曾任郧阳医学院放射诊断学教研室主任、附属太和医院放射科主任;《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湖北放射学委员。1958年《支气管造影术方法的改进》于1959年12月在北京全国技术革新展览会进行展览交流,并予推广,取得良好效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曾就中草药对食管癌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参加编写《X线特殊检查及造影检查》(上海科技出版社);发表了《纵隔障畸胎类肿瘤并发症——向心包破裂》、《胃肠道柿石症的X线诊断》等文章,并译文多篇。

陈荣霖 (1920年7月—1987年8月),男,汉族,安徽湖州人。1948年参加工作,在上海同济医学院为仪器修理室技工,在武汉医学院为水电工。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长期从事电工工作。

周丽娟 (1929年8月—2016年12月),女,汉族,浙江杭州人。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从事超声波和心电图医学检查工作。

周裕清 (1916年3月—1990年),男,湖北黄陂人。1942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五十年代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东湖疗养院院长,武汉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协和医院工会主席。1965年由武汉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科调至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历任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内科学教研室讲师、副教授、教授。1979年调至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任暨南大学医学院学报主编,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协会主委。九三学社会员。一生致力于临床消化内科专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多篇。

周蓉娟  1933年10月生,女,汉族,江西吉安人,副教授。195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任基础医学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副主任。从事组织胚胎学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多篇。1979年当选为湖北省解剖学会委员。

单亚丽  1929年1月生,女,汉族,安徽芜湖人、教授。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创建寄生虫学教研室,退休前任基础医学部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由于教学及科研成绩比较突出,1981年6月,教研室被湖北省教育局授予湖北省高等院校先进科研集体奖,同年12月又获湖北省高等院校先进教学集体奖。主要从事肺吸虫系列科学研究:《十堰市肺吸虫病病原的研究》、《湖北省十堰市及均果斯氏狸殖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十堰市斯氏肺吸虫中间宿主生态的研究》等,首次证实十堰市及郧阳地区有肺吸虫病流行,病原各期形态经鉴定为斯氏肺吸虫。电镜扫描提供体棘的形态特征。探明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种类及感染情况;对中间宿主生态经全年逐月定点观察、蟹体内囊蚴抗温性研究、实验动物及免疫诊断等为防治肺吸虫病做出了贡献。1984年参加省级肺吸虫病科研成果鉴定及1987年郧阳地区级成果鉴定,均为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获郧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编写论著为《寄生虫病》及《中国人体寄生虫学文献提要》;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孟大娥 (1932年6月—1968年12月),女,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长期从事炊事员工作。

项仕孝 (1917年1月—1991年9月),男,汉族,安微黄山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共党员、教授。1944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学院。曾任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副院长、是中国解剖学会筹备者之一(1947年);中国解剖学会武汉分会理事兼秘书(1951~1965年);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主席团成员(1982年)。1948年10月至1951年1月,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学习神经解剖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51年3月至1951年10月在上海同济医学院任解剖学教授。1951年10月至1965年,在武汉医学院任解剖学副教授,副教务长、基础部副主任。1965年至1984年9月在武汉医学院郧阳医学分院任解剖学教授,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部主任和副院长。主要从事神经解剖学、冰冻脑技术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人第二对脊神经根之纤维数目与粗细》、《人类脊神经纤维粗细之统计》两篇论著以德文发表在《国际解剖学杂志》上。项仕孝教授作为我校解剖学奠基人,长期致力于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外交水平高,精通德语,能顺利阅读英文、俄文文献。为治疗地方病,项曾带队去房县、竹山等偏僻山区一个多月,治疗患者一百余人,并纂修了《地方性克汀病病理形态研究》论文,开辟了地克病形态研究的新领域。项通过数十具尸体解剖,参考外国资料完成冰冻脑解剖方法,在国内属于首例。与人合著出版《组织学》、《人体组织学和显微解剖学》两本译著。1980年晋升为教授。项注意青年教师的培养,曾被评为武汉市先进教师代表及郧阳地区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他曾受卫生部委托,负责办了三期全国解剖学师资培训班,使参加学习的众多学员,在专业技术方面大有提高。项才艺兼备,作诗绘画,均有相当造诣。在瑞士留学时,为了弘扬社国文化,曾两次举办个人“中国画展”,外人拟高价收藏,项以“非卖品”相拒。项精心绘制的《神经图谱》一套十余张(附外文注释),现存于瑞士巴塞尔大学解剖学院,极为珍贵。项的社会兼职还有浙江医学院,湖北医学院神经解剖学客座教授;中国解剖学会武汉分会理事兼秘书长;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主席团成员兼鄂西北分会主任委员;郧阳地区书画协会名誉理事等。1988年,项被英国剑桥名人传略中心列入第一版的远东名人录和第二版的国际荣誉导师录。《中国高等学校教授名人录》也介绍了项的生平事迹。

赵国举  (1934年11月—2023年4月,男,汉族,河南淅川人,教授、研究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任基础医学部药理教研室主任、学报编委会顾问、教务处长、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十堰市药学会名誉理事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委。曾承担“天麻药理研究”、“左旋四氢巴马汀对心血管的作用”、“赛庚啶抗心律失常及机制”、“中枢肾上腺素能拮抗剂二氢石蒜碱抗脑缺血损害的研究”等多种省重点课题(含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其中“天麻研究”1983年获地区科技二等奖,该研究为人培天麻代替野生天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有较大社会与经济效益,湖北日报、电视台及人民日报均作了报道。与吉林医学院协作的“通化天麻注射液对神经痛症的临床疗效研究”1984年获省科技二等奖;“赛庚啶的抗心律失常及机理研究”92年通过省鉴定,成果达内领先(部分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93年获地区科技一等奖,9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论著有《左旋四氢巴马汀对5-羟色胺所致血管收缩作用的影响》、《人培与野天麻中枢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等,在生理学报、药理学报等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1978年获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被授予郧阳医学院老教授、老干部标兵称号。

郝荫楠 (1929年7月—1990年8月),男,河北省藁城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军军长、抗日烈士郝梦龄之子。1955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历任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医疗系副主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郧阳地区医院妇产科主任、原十堰市政协常委。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晋升为教授。郝常对身边人讲“我作为抗日烈士的后代,要对得起养育过我的人民,看病要对病人负责到底,教书不误人子弟”。数次参加各种医疗队,到郧阳地区6个县、30多个公社、大队,抢救过上千名生命垂危病人。一次,巡回医疗到郧西县狮子沟,遇到一肝脓肿患者,生命垂危,他立即用土法消毒,手电照明,饭勺排脓,经通宵努力,手术终获成功。70年代后期,患者王某,突发剧烈腹痛,经市内几家医院检查未能确诊,郝为其检查确诊为“宫颈癌”。经郝手术后,患者第6天拆线,第13天出院,半年后重返工作岗位,3年后复查,一切正常。1979年,郝参加郧阳地区组织的“尿瘘”防治组,共治愈患者上百名,疗效90%以上,该成果获郧阳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郝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市妇幼保健所,建议被采纳,郝受聘为名誉所长。郝积多年临床实践撰写《129例妇产科肿块超声波波形分析及临床意义》、《子宫肌瘤超声波波形分析》、《86例尿瘘手术治疗的分析》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郝主持研究的“气象条件与子痫发病的关系”课题,经湖北省卫生厅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90年8月,郝因患肺癌逝世。

贺绍清 (1928年2月—1972年8月)女,汉族,湖北汉口人。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病历室工作人员。

贺维新 (1924年11月—1969年6月),湖南省岳阳市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在北京协和医院解剖科进修2年,于1953年8月到武汉医学院解剖教研组任教师。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基础医学部解剖学讲师。1969年6月随分院职工一起乘车前往五堰救火,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遇难逝世。

桂世澄  (1925年1月生—2023年1月),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吴兴人,教授、主任医师。195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附属太和医院儿科奠基人。行医近半个世纪,擅长对儿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对小儿感染、神经、呼吸、肾脏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独到研究。主持的科研课题“蝉素栓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疗效观察”经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并获1988年郧阳地区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湖北省人大代表。

顾锡坤 (1931年11月—2017年4月),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嘉兴人,教授。1955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历任基础医学部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部主任。曾担任湖北省预防医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环境医学学会理事、湖北省营养学会理事等。对山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病机理(除缺碘之外)进行过探讨,有关论文《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水、食物、人群头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研究》(刊载于1988年第1期《中国地方病杂志》。1988年在北京召开的有1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环境生命元素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相关论文作过交流。经鉴定,被湖北省卫生厅授予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曾被评为原郧阳地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并多次评为学院优秀党员。1997年退休后,先后担任教学督导、后勤集团巡察员及老年协会会长。

顾群仙 (1931年6月—2002年7月),女,汉族,上海浦东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学院。1965年由武汉医学院附二院选派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历任武医郧阳分院儿科教研室副主任、附属郧阳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等职,是附属太和医院儿科奠基人之一。1977年至1979年参加支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的工作。擅长儿科肾脏疾病及其他疑难病症的治疗,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蝉素栓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疗效观察”等多项科研课题。

徐标秀 (1918年1月—2013年),女,江西清江人。194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曾任武汉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武汉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副主任。1965年由武汉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调至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历任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微生物教研室主任(兼任武医郧阳分院附属医院化验室主任)、副教授、教授。1981年调至暨南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任教。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会员,广东省委委员。一生致力于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与研究,参与编写全国医用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材,发表论文多篇。

徐燕冰 (1940年2月—2009年9月),男,江苏海门人。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图书馆管理员。1976年调离。

晨光 (1928年2月—2014年3月),女,汉族,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1945年4月在河北省丰玉道联合县政府参加女工工作。1945年8月,在河北省玉田县北东区建国学院学习工作。1948年4月在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第十野战医院政治部工作。1950年7月转业到汉口中南卫生部因肺结核病吐血休息治疗。1952年8月在中南工农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8月调汉口同济医学院工作(保卫、人事、党务);1965年11月参加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创建工作,建院初期曾任党支部书记、人保科科长。1974年4月至1976年7月先后任附属医院门诊部党支部书记、主任、外科党支部书记。在工作期间及离休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11月初,被十堰市委、市政府评为五好干部。

章道熙 (1927年9月—1996年2月),男,汉族,中共党员,江苏南京人,教授。1954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曾任附属太和医院外科主任、骨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理事、湖北省骨科学会主任委员、十堰市医学会顾问。章熟悉外科及各专科业务,尤其擅长于矫形外科,在医学院参加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培养了大批医学生及外科医师,曾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科研成果《骨水泥在脊柱外科的应用》,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郧阳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股骨粗隆下截骨加弯曲髓内针固定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一文和《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一文分别获地区科委三等奖。《外伤性截瘫椎板切除探查术后脊椎固定方法的改进》一文在中华骨科学会大会交流,获得好评,收入论文汇编。《脊椎结核,脊椎融合术椎板固定方法的改进》一文被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届骨关节结核病学术会议录用,大会交流,获大会同行好评。为了医治病人和培养医疗技术人才,章不顾个人安危,长期接独X射线,致使皮肤损坏癌变,先后经历七次手术,左上肢因此而截肢,但章意志顽强,不顾疾病的折磨和痛苦,坚持在临床和教学一线工作。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彭司惠 (1934年1月—2019年4月),男,土家族,湖南保靖人,副教授。1957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历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郧阳医学院学报编委、湖北省中华医学会普外学会委员、郧阳地区中华医学会理事。多次被评为郧阳地区卫生战线先进个人,多次获优秀论文奖、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1991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曾任两届茅箭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十堰市法医顾问。

傅南安 (1936年9月生—2017年11月),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郧阳医学院麻醉系及附属医院麻醉科奠基人。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麻醉学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麻醉专业30多年,对危重疑难病人的抢救及急、慢性疼痛病人的诊断有独到的研究,发表著作30多篇,曾担任《临床麻醉工作手册》主编和《脑复苏》副主编。

童而金  1938年10月生,女,汉族,湖南宁乡人。1954年毕业于湖南省宁乡县二中。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退休前任基础医学部生物教研室实验师。致力于对生物实验方法的改进,在学生实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线粒体、高尔基体、DNA、RNA、洋葱尖有丝分裂、糖元、蝗虫精巢切片等技术制备。相继完成了染色体标本制作及人体外周血细胞培养等人类染色体标本制作,在教学中运用染色体X染色质检查或Y染色质检查等方法,指导青年教师的实验内容。与其他院校共同完成《腮腺类病毒(Mumpsvirus)粒蛋白的免疫学特性》、《简介一种直接制备小白鼠骨髓染色体》等多篇论文。1993年参与同济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DDPH课题的研究。

熊金元 (1918年2月—),湖北武昌人,男,中共党员。1951年9月参加工作。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总务科工作人员。

潘国剑 (1913年10月—1973年3月),男,湖北武汉人。1965年从武汉医学院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参加建院工作,教材科绘图员。已病逝。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湖北医药学院校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