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网
 首页  部门情况  历史沿革  精神传统  人物春秋  史海钩沉  史志典籍  流金岁月  VR校史馆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春秋>>校史人物>>正文

矢志于医学事业的人

——记郧阳医学院硕士生导师赵国举教授

柯泷 海蛟

在神农氏尝百草的巍巍武当山脚下,有这么一位躬耕于医学领域的老教授。六十年代,他毅然放弃了省城优越的工作坏境,来到鄂西北大山区,把满腔热血倾洒在郧阳山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业之初,生活艰辛,他拉过板车,扛过木头;住的是土坯房,饮的是沟里水……他的“人培天麻可以替代野生天麻”的科研成果轰动省内外,于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虽已过了退休年龄,但仍治学不缀,育人不止,每天看书时间长达6—8个小时……

这位老教授就是郧阳医学院药理学专家、硕士生导师赵国举。

“服从党的分配,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1956年,年轻的赵国举因品学兼优留在了武汉医学院(即现在的同济医科大学)担任助教。九年之后的那个冬天,三十二岁的赵国举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新篇章。

1965年11月,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指示武汉医学院到全省最贫穷、最艰苦的郧阳山区创办分院。考虑到赵国举年纪轻,业务扎实,武医决定派他到郧阳开展药理学教学及研究工作,赵教授二话没说就踏上了创业的征程。

当问及赵教授当时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一个贫困山区扎根,心里有什么想法时,他说:“服从党的分配,是不能讨价还价的。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对于吃苦,早就有了思想准备。”

“吃苦”二字,有的人是好说难做,但赵国举说了,也做到了。

郧阳医学院最早建在郧县的武阳岭,创业之初道维艰,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赵国举教授同其他创业者一样,住的土坯房,睡的木板床,喝的沟里水,吃的老粗粮,毫无怨言。为了创业,他拉板车,扛木头,搬砖弄瓦,筛沙和浆;他外出搞过采购,到药房当过司药,既是教师,又是员工,几乎行行都干。随着一排排校舍的建起,一批批学生的入校和毕业,他的手掌结上厚厚的老茧,脸上也逐渐有了皱纹。

“就算一块硬骨头,我也要把它啃下来!”

1976年,“四人帮”倒台,这一喜讯给赵国举教授带来了从事医药科学研究事业的春天。

家养天麻能够和野生天麻一样起到抗痉、解痉、镇痛作用,这一结论在当今医学界已是人人皆知。这可是赵教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当时的郧阳医学院缺仪器、少设备,甚至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连一只做实验用的小白鼠也得到外地去买。所以当组织上把这一科研任务交给他的时候,赵国举的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是勇敢承担下来,还是婉言谢绝?若接下来,完不成岂不丢脸?若拒绝,一个能够给国家创造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机会岂不白白丧失?赵教授拿定了主意,立下了铮铮誓言:“就算一块硬骨头,我也要把它啃下来!”

没有青蛙、蟾蜍,他提上水桶挽起裤腿到农田里抓;没有仪器,就自己改造安装。由于有些实验需要的动物条件比较严格,赵教授只能千里迢迢到武汉去买。那时的十堰市还不通火车,坐汽车得颠簸二、三天,一路上还得时刻悉心照料买回来的动物。一趟下来,赵教授总会瘦上一圈。

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艰苦的跋涉,赵教授终于论证了关于人培天麻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是可以替代野生天麻的。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郧阳地区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省内外引起了轰动。《湖北日报》在头版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及湖北电台也转发了这条消息。在对天麻进行研究的同时,赵教授还对天花粉的引产作用,宽叶缬草的抗高血压作用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均取得了较大成果。

“我最爱的还是做学问。”

赵国举教授在数十年的医学教育生涯中,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得到的各种奖状证书数以百计,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而今,他虽已过了退休年龄,但他永葆一颗年轻的心,生命不息,育人不止。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做学问”,并把“求是负责,锲而不舍”作为他的座右铭。现在他每年除了给本科生讲课,还带有两名研究生,并从事着《石蒜类生物对脑功能的影响》等三个课题的研究。

赵国举教授常说:“知识是日新月异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有一种危机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他就是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治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

         摘自《郧阳医学院报》1997年11月25日 第19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湖北医药学院校史网